又没有大雁住在上面,也不在险峰之上,为何西安佛塔叫大雁塔

在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,为表彰他为佛法传播所做的卓越贡献,提高慈恩寺的知名度,朝廷诏令玄奘及其随行僧人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。据相关文献记载,玄奘一行进驻慈恩寺之时,朝廷举行了隆重的仪式,不但用了近千辆彩车开道,数百个伞盖、佛像殿后,还邀请了长安城内的所有僧侣沿途诵经。
整个长安城内万人空巷,百姓争相目睹这一宏大场面。就连皇帝和后宫妃子,以及皇子等都登上城楼观看。
玄奘到了慈恩寺后,一心扑在翻译经书上,同时还创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。但同时,玄奘又面临另一个难题,那就是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保存困难,“恐人代不常,经本散失,兼防火难”。
于是,公元652年,玄奘向唐高宗附图表上奏,请求在慈恩寺端门之阳,造石塔一座,妥善安置经像舍利。
唐高宗最初认为工程太过浩大,加上财力困难等原因,予以了否决。后经玄奘多次上奏,高宗终于恩准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五级砖塔。
玄奘亲自主持了这座佛塔的修建,他依照西域佛塔的形式,砖表土心,只修了五层,并取名为慈恩寺塔。在其后的数十年间,这座塔一直叫做慈恩寺塔,或者称之为慈恩寺浮屠。
(唐高宗剧照)
那么,慈恩寺塔又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大雁塔呢?
关于大雁塔的得名,历来有很多种说法。
其一,源于佛教的传说。
据唐代高僧道宣在《释迦方志》一书中说,“帝释峰前有雁塔,其缘乳经”,具体出自于《大唐西域记》中“雁为比丘落命”的故事。
故事说,佛教在印度原分大乘、小乘两派,大乘吃素,小乘是原始落后的教派,所以开三净食,也就是喜食三种净肉,而慈恩寺僧众恰好修习小乘法。
一天,该寺的饭僧由于没有弄到肉而唉声叹气,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,遂思念:“若得此雁可充饮食。”忽有一雁堕地下自陨。众曰:“此雁垂诫,宜旌彼德。”大雁的这个举动,让全寺僧人大为感动。他们为了纪念这只据说是菩萨化身的大雁,改信了大乘教, 并将慈恩寺塔改名为大雁塔。
其二,来源于“雁塔题名”。
自唐神龙年以来,凡进士及第,皆列名于慈恩寺塔,谓之“雁塔题名”。这是因为唐朝的进士十分难中,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,而及第者往往只有十几人。
因此,但凡进士及第的学子,往往难掩心中喜悦之情。
相传,在神龙年间,有一位学子考取进士后,兴奋地跑到慈恩寺下挥毫泼墨,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塔身上。至此后效仿者众多,成为一种时尚,并受到皇家的推祟与肯定。就连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,在20岁中进士后都欣喜若狂,情不自禁地在慈恩寺下赋诗: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。
这种活动后来被朝廷定为正式的官方仪式,凡是录取进士的学子,皇帝都要亲自在慈恩寺塔南边的曲江赐宴,然后新科进士们“皆于雁塔下题名”。
就这样,随着后来“雁塔题名”这一典故的出现,以及活动的固定化,“雁塔”也就逐渐成为慈恩寺塔的固定称呼。到宋代时,已将慈恩寺塔明确地称为“雁塔”了。
后来,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,因此慈恩寺塔又被叫做大雁塔,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,一直流传至今。
(参考资料:《大唐西域记》《旧唐书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